微博上有個年薪170萬的征婚帖引發不少網友討論。
男方的條件:年薪170萬、阿裏P8、有房有車、身高170、農村出身、程序員,有個已經出嫁的姐姐,到時候會和父母一起養老。
征婚要求:女方最好江浙滬,獨生女,安徽勉強也合格,211學歷 ,年薪一萬 ,身高162,身材好,會打扮 ,最好生二個孩子。
男方在網上發出這種征婚帖,本以為這條件還行,但沒想到被群嘲。
那條微博下火了好幾天了,有不少人支持男方,這條件完全配的上。有不少人寫文,覺得這男的格局小,物化女性。
唇槍舌戰中,優越感不斷凸顯出來,地域優越、家庭優越、樣貌優越、學歷優越。一個二個都覺得自己牛逼壞了,就是高人一等。沒有幾個能夠用客觀角度來評價。
在這中間,筆者沒看到一點真心,看到的只是利益計算。不管是誰,大家都在打算盤,一個二個都在計算,大家都在想:這筆賬不算好一點,就虧本了。
筆者知道征婚,有條件要求是正常不過的事。相親一上來談感情,確實挺不符合的,大家都不認識,哪來什麼感情基礎。
之前筆者寫了,婚姻有愛才能繼續下去這一觀點。可是,在那麼多評論,那麼多回答中,大家完全不提感情這一事,全部都在計算婚後的利益得失。
婚姻前打算盤是你沒錯,愛情和婚姻本來就不是一回事,結婚之前,是需要盤算一下付出和代價。當你走進婚姻,有了孩子之後,睜眼閉眼都是錢。
筆者的觀點從來都不認為婚姻一定是場交易,婚姻裏一定要有愛,當你們二個要一起面對人生無常,各種事情過來時,你就會明白了,錢只是能解決一些東西,有些事還要靠愛。
筆者最近在追一個劇,馬伊琍和劉燁的《在遠方》,劇中女主角路曉鷗父母的故事,就很適合拿來解釋為什麼婚姻還是要有愛。
路曉鷗就是上海獨生女,家裏條件算得上很好了,她爸爸一點都不缺錢,人品也好,但是她媽媽還是主動選擇了離婚,找了一個經濟條件很一般的男人,因為她不快樂。
很多年後,路曉鷗到她媽媽那裏住了一段時間,她看到自己的媽媽和現任老公一起在廚房做飯、洗碗,兩個人嘴裏都哼著歌,笑得像個純真小女孩。
就只是那一個瞬間,曉鷗覺得自己完全諒解了母親,因為她終於知道母親要的不是很多錢,而是生活過得下去就行,但一定要被喜歡的男人呵護著、愛著、哄著。
筆者曾經聽過她講過一件事。說她有段時間很失落,遇到特別難過的事。可是在家看到這一幕,就會想到無數個夜晚和早上,和老公一起哼著歌,一起做菜吃飯,一起享受二個人獨特的快樂。
那瞬間,居然想開了,因為知道擁有許多,好像眼前的都不太重要了。看吧,這不是錢,而是愛讓你撐過這段時間。
在之前,因為她的原因,給家裏帶來麻煩,在外面強撐許久,回到家看到他,一下子控制了自己,留下眼淚。
那一次,她說了句:“對不起。”
他沒有怪罪,說以後都不要再說這三個字。夫妻之間不需要見外。那段時間,察覺到她不快樂,為了做了沒做過的事,只希望能夠快樂一點,盡快走出來。
這麼多年,他們之間沒有算過錢,不管是他以前賺錢多,還是現在她賺錢多。
所以,我對婚姻的盤算從來都不是他有沒有年薪170萬,而是,今天的我很脆弱,他是否可以心甘情願地承擔我的這一點脆弱,而不是心裏打起了算盤,計算我的脆弱和短板又給他帶來多少損失。
其實,稍微懂一點二性的關心就明白,大部分的女人的要求不高,搞明白了,就可以回答那個問題:為什麼女人願意嫁給年薪十幾萬的人,還給他生孩子,但就是看不上那些年薪170萬的人。
婚姻和生活一樣,考的是綜合能力,除了搞定柴米油鹽醬醋茶,還要學會擁有快樂和幸福。
女人對婚姻真正的要求既不是“錢我自己賺,你給快樂就好”,也不是“我不要愛,只要錢”,而是“錢,我們一起賺,愛,永遠不能缺席。”
當認真地去經營一段婚姻,你就會相信,,婚姻不是搭夥過日子的那種湊合。可是很多人總是習慣了,以前從前慢,要愛,現在節奏快,要錢,用錢來
可是,當你長久地經營過一段婚姻,你會相信:只有如此,婚姻才會不變成搭夥過日子那一種湊合。
可是,我們很多人卻總是習慣跑偏。從前只看重愛,後來發現只靠愛不行,就都用錢來衡量一切,絕不能吃一點虧。
於是,在這個時代,我們看不到轟轟烈烈的愛情,也欣賞不到城市富家女愛上初中打工創業的奇妙故事。
讓人感歎道:愛情那麼美好又古老的東西,什麼時候被物化了?好好的突然就成了菜市場大媽一樣,被人挑挑揀揀。
筆者說了好多遍了,愛情最好的模樣:我有好多好多話想和你說,你說吧,我就在聽你講。
哪怕你是個話癆。
共 0 則評論,您可以發表一個妙評